皇冠足球比分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公告信息

济源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发布时间:2017-10-18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皇冠足球比分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全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皇冠足球比分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豫政〔201622)和《济源市人民政府皇冠足球比分印发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济政〔20163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皇冠足球比分印发河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的通知》(豫政办〔201760)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期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以来,全市发生干旱、风雹、洪涝、雨雪冷冻等多种自然灾害,特点是:年年有灾,灾害种类多、涉及范围广,部分地方重复受灾、灾害叠加,灾情重、损失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受灾人口118.81万人,因灾死亡2,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88万人,倒塌房屋7341,严重和一般损坏房屋8178,直接经济损失6.8亿元。全市共紧急救助受灾群众2.6万人;冬春期间救助生活困难群众27.45万人次;帮助群众恢复重建住房712间。

  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把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的预算纳入政府每年总体预算编制计划,并在执行中根据灾害程度和救灾工作需求及时调整和追加,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确保灾区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十二五”期间,省级、市级财政共安排救灾资金4618万元,其中省级资金3825万元(含倒房重建813万元)、市财政资金793万元(含倒房重建100万元)。市民政局救灾仓库总面积100平方米,储备救灾棉被343条、棉衣裤395套;集聚(开发)区、镇、街道不同程度地储备救灾物资。

  一是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组织领导。2011年我市成立济源市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减灾委),统筹协调部署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各成员单位进一步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防灾救灾应急工作机制。主要灾害管理部门按照市减灾委的要求,主动沟通协调,及时会商灾情,落实部门职责,切实做好各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综合防灾减灾制度。民政、水利、国土资源、地震、人防等部门修订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和人民防空袭方案,进一步加强了灾害应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民政部门制定了《济源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济源市民政部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工作规程》,进一步强化了制度建设。

  三是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改革、人防、水利、气象、民政等部门始终坚持防灾减灾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并重,坚持城乡防灾减灾统筹,实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项目。编制完成人防工程总体规划,其中沁园片区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气象部门建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民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减灾委员会皇冠足球比分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减发〔20113),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共创建1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福彩公益金安排30万元,用于奖励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四是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演练工作常态化。各相关部门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活动,民政部门在每年的防灾减灾日举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演练活动;水利部门积极开展山洪灾害防御演练;地震部门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人防部门积极开展防空防灾演练、疏散掩蔽演练、自救互救技能展演等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减灾救灾群众基础,增强了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形成了社会各界关心防灾减灾、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十三五”时期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期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灾情形势复杂多变。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率增大,洪涝、风雹、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呈高发态势,局部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风险增大,地震风险有所增加。二是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依然薄弱。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很多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改变,基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比较普通。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存在短板,灾害统筹应对处置能力有待提高。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更加强烈,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不足,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缺乏动员机制和支持政策,市场作用发挥不够,灾害保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省减灾委皇冠足球比分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与城乡区域建设相结合、与我市重大战略相衔接,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从注重灾后救助到注重灾前防御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加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统筹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灾害管理工作。

  3.依法应对,科学减灾。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5.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坚持市减灾委统筹指导、各集聚(开发)区和镇(街道)就近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强化镇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规划目标。

  1.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济源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

  3.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重要基础设施损坏和基本公共服务中断,特别是要有效降低学校、医院等设施因灾造成的损毁程度。

  4.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5.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6.建立并完善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

  7.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知识的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全面普及。

  8.创建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个城乡基层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三、主要任务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制度。全力配合省减灾委员会推进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法为基础、专项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为骨干、相关预案为配套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属地为主原则,加强市减灾委及其办公室统筹研究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涉灾部门之间、部门与集聚(开发)区和镇(街道)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防群测机制,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灾害损失、救援救助、资源环境、人口、房屋、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军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灾后救助、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与实施等长效机制。完善防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安排、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机制,健全恢复重建资金筹措和应急征用补偿等机制。

(三)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加快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灾害监测地面网站基础设施建设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风险信息共享及发布能力,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我市市、镇、村三级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高政府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遥感、导航定位、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识别与损失评估以及社会影响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发。

()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加强灾害评估、专业救援、应急测绘保障服务、应急救助能力建设,推动建立以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公安消防、森林防火等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单位和集聚(开发)区、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力量的灾害应急处置人才队伍体系。各集聚(开发)区、镇、街道要结合本辖区自然灾害特点,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联合演练,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各级应急装备的储备、使用和管理。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适时调整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补助标准。统筹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重建规划、技术保障、政策支持等工作。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

  ()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生态环境治理等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快河道治理骨干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公共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安全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结合扶贫开发、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与土坯房改造工程,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开展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统筹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主题活动日()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在校学生和基层群众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内容纳入学前教育、在校教育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引导和支持,监督指导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救灾工作,发挥优秀公益慈善组织的骨干作用。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管理,培育和增强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能力,提升灾害治理水平。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建立完善救灾捐赠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使用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四、重大项目建设

  ()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程。加强市、镇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综合利用固话网、移动网、专网建立多网融合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实现灾情、决策、指挥等各类信息及时传递。以市应急办现有综合应急平台作为应急救灾指挥备用平台并加强建设,构建集灾情信息处理与发布、应急联动、远程指挥和语音调度等多种业务模式于一体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市、镇两级即时信息高效处理、互联互通,提高救灾应急管理水平。将防灾减灾救灾培训纳入市委党校培训体系,提高领导干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精准化气象减灾救灾建设工程。完善精细化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完善济源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涵盖气象信息处理系统、技术装备保障监控系统和计量检定系统的全省气象信息技术保障中心市级分中心。全市景区布设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选择性建设预警接收发布系统,开展景区精细化天气预报。完善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2所校园气象站,建设4D影院和科普演播厅,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全市标准化增雨防雹炮站建设,充实镇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更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提升人影工程科技能力建设。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化保障工程建设。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加强我市主要河流、河道治理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蟒河口水库供水工程,乱石水库工程建设,完成大峪河清虚至东河河道治理,沿黄项目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盘溪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沁河与蟒河的连通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高抗旱减灾能力。配套完善王屋镇桥后、愚公、原庄、杨沟、新林、上二里、枣园、罗庄、寨岭、王屋、韩旺、五里桥、柳沟、商庄、后洞、乔庄共16个行政村、下冶镇下韩旺、上石板、下石板、圪老圈、吴村、砖阳河共6个行政村和大峪镇王坑、草沟、偏看、鹿岭、堂岭、大奎岭共6个行政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灌溉体系

()地震构造探查工程。通过开展“济源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探明市区及周边地下埋藏的隐伏断层,揭示隐伏断层的空间位置、活动时代,评估主要断层危险性和危害性。建成包括全市125万地震构造图、15—11万目标区活断层分布图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构造数据库管理系统。

()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进一步推进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完成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营房基础建设、300平方米的物资储备库建设及30个森林防火检查站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森林火灾预警监测自动化、宣传教育社会化、火源管控网格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火装备现代化、后勤保障制度化,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灾害应急、科技支撑五大体系建设,建设监测技术示范推广中心站1个,林业有害生物远程诊断平台1个,林业植物检疫检查哨卡2个以及小浪底生态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迅速遏制并扭转杨树食叶害虫、刺槐食叶害虫、栎树食叶害虫等本土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严重局面,逐步实现由被动减灾向主动御灾的转变;全面提高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除治能力,做到及早发现,立即扑灭。到2020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8%以上。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完善隐患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化管理。完善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和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形成较完备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创新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深入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居民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力争到2020年基本消除或减轻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威胁。

  (七)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科学确定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及规模,形成以市级储备为核心、镇级和社区储备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物资储备机制,通过协议储备、依托企业代储、生产能力代储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救灾物资紧急调拨跨部门、跨区域军地间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救灾物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救灾物资调运更加高效快捷有序。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第一批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八)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根据《河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逐步建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体系,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修订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建立社区应急救援和志愿者队伍。提升社区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合理配置社区应急物资装备。提升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与服务水平,建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跟踪评价与退出机制。创建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本规划的实施由市减灾委统筹协调,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市减灾委成员单位、集聚(开发)区、镇、街道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因灾制宜、强化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实现、主要任务落实、重大项目实施。

  ()加强资金保障,畅通投入渠道。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级分担机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规范救灾补助项目、补助标准。按照市委、市政府皇冠足球比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大对贫困地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培养以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为突击力量,以基层社区灾害管理者和灾害信息员为基础力量,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做到队伍健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制度完善、效能显著。

  ()加强跟踪评估,强化监督管理。市减灾委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市减灾委成员单位要加强对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各集聚(开发)区、镇、街道要加强对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的评估。市减灾委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并向市政府、市减灾委提交实施情况评估报告。